教育科研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
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永顺路388号
sesyyyxb@163.com
0431-8928730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论文科研论文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孟天娇
作者: 发布于:2016/4/11 14:44:20 点击量:

【摘要】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至关重要。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史料教学可以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史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史料  引发兴趣  创设情境   历史探究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史料教学可以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探究能力。

一、运用史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学生喜欢的历史课一定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课。教科书的叙述性语言往往是晦涩和乏味的,教师可以选取恰当的史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时,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教师出示材料:2002年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5%,利税占69.2%。长春被人们称为“车轮上的城市”。接着教师出示一组图片:一汽的厂址、1953年奠基典礼、现在的一汽集团总部,让学生直观感知一汽的发展变化。然后教师讲述一汽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厂,它的诞生得益于“一五计划”。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让家乡史进入学生视野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开发和利用。

  比如,讲到《灿烂的宋元文明(一)》一课时,向学生出示江苏卫视《最强大脑》“魔方达人”贾立平的图片,学生多数都比较喜欢这档综艺节目,然后教师抛出问题:假如我们把时间设定在宋元时期,来评选一下当时的“最强大脑”,你会把奖项颁发给谁呢?从而引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科技发明,并且“最强大脑”的颁奖成为了本课的重要线索。这个导入内容本身和历史学科无关,但是契合七年级学生的兴奋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强了对宋元科技成就的关注度。

  再比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疑都是难点,学生看到“文革”中的场景经常是哄堂大笑或者感到莫名其妙。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知文革带来的危害呢?在谈到“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时,我出示了“文革”中的孔子塑像图片,孔子塑像上贴着“头号大混蛋”的字条,我问学生:这个被称为“头号大混蛋”的塑像是谁呢?学生猜了很多,但都猜错了。我告诉他们:是孔子。学生惊讶乃至愕然。接着出示“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坏曲阜“三孔”的资料。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会对中国文化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比较了解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重要性,因而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应该向何处去。

二、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构建“历史现场”

  历史叙事往往是宏大的,但显得“冰冷而遥远”,怎样能够让历史变得“切近且生动”呢?个人命运往往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通过亲历者的经历或者相关描述构建“历史现场”。

  我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近代教育的开端”这一问题时,选用了生活在20世纪初期的一些人物的经历来反映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比如节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私塾教育的特点。节选蒋梦麟《西潮》一书中对绍兴中西学堂的介绍,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进行对比,分析新式学堂的特点,学生能够发现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是单一的“四书五经”,自然科学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不再是枯燥的诵读和记忆,还有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俞同奎、邹树文等人对京师大学堂的回忆,对比冯友兰对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的回忆,了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和发展,并思考北京大学为什么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让教科书冰冷的叙述更富有“人情味”,让单一的知识性叙述更加立体丰满。

三、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新中国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课本用100多个字介绍了宪法制定的过程以及宪法的内容和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部宪法的性质,我选用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作家老舍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者许崇德教授的回忆:

  “当我一拿到那张红色的选票,我的心差不多要跳了出来,我的手心出了汗……轮到我去投票,我觉得出我的眼圈更湿了!我愿多拿一会儿那张选票,热情地吻它。……我投了票,看看前后左右的人,他们的眼里也含着泪。”——老舍

  从旧社会过来的农民,对民主政治完全没有概念。什么叫人民代表大会,什么叫普选,从来没听说过。我们就挨家挨户去搞宣传。……旧社会很多农民连名字都没有,特别是妇女,就叫“张家大嫂”、“李家大妈”。于是我们一边起名一边登记选民,并发放选民证。拿到选民证,农民们特别高兴。——许崇德

  教师依据材料设问:(1)老舍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2)许崇德的见闻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两人的叙述了解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普选过程,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尊重、体现了民意,因而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年10月第1版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下载附件: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孟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