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
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永顺路388号
sesyyyxb@163.com
0431-8928730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论文科研论文
谈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吴昊
作者: 发布于:2016/4/12 7:57:17 点击量: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①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们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现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意在与大家沟通交流。

关键词:朗读 问题 方法 

    朗读的教学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整个的语文学习中的,从学生刚一踏进校园,接受正规的语文学习开始,就应当在朗读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蒋仲仁提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②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尖锐地批评了一种朗读现象:“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重读,随口念一遍,就算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③可见语文中的朗读时多么的重要,然而至今为止,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如何抓住朗读中问题的根源并给予科学的方法进行应对,这些都是势在必行的。

一、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一)朗读习惯较差

  孩子在入学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小故事和诗词等相对比较短小的文章,在孩子的朗读中家长和幼儿园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是否背下来了,至于是不是拉着长声读,是否唱读这些方面往往被忽视了,所以很多的孩子到了一年级不论是什么样的文章都会拿出一种调子,像完成任务一样的把它读下来,而不是“朗读”。家长也觉得只要孩子读了就是好事,至于是不是读得好,可以以后再慢慢培养。再者由于现在班级孩子人数较多,很多老师检测朗读的手段大多是“齐读”,这样一来导致的是班级所有孩子为了跟住班级的速度,要么快要么慢,跟着大伙儿走,只求读整齐,不求读出感情,这样在有意无意之中,就为“唱读”习惯的养成推波助澜。

(二)朗读的时间有限

  现在课堂的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留给朗读的时间本就不多,很多时候老师还总是喜欢在那里长篇大论的讲解,初读课文、检测朗读、再读课文,看似给了朗读很多时间,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很多学生还没有读完的时候,老师就已经要求停下来分析课文了。

(三)朗读的检测受益人群较少

  班级中的孩子比较多,每一次的指名朗读,教师往往喜欢叫那些平时积极发言,读得比较好的几个学生身上,而这样的学生一个班最多不到一半,而那些不举手,读得不好的学生就更没有机会进行朗读就更不要提指导了,所以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朗读水平不会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学生目的性不明确

  老师在指名朗读的时候多数是这个读完那个读,讲到哪里读哪里,在读之前,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学生就像完成任务一样的匆匆读过就坐下,再加之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不进行指导,这个同学读完,有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对下一个朗读的同学来讲完全没有概念,读过后不进行评价,学生更是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五)指导朗读多流于形式

  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下面请同学们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什么是有感情呢?怎样才能有感情呢?其实这才是我们指导朗读的重点,而很多情况下,老师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会说:“坐下,回家再进行练习。”或者是“谁还能来读一读?谁能读得比他更好?”这一类无关痛痒的话,读得好的没有收获,读得不好的也不知道到底该怎样读。我们有时候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朗读的指导只是流形式,并没有实效性。

二、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都来听听自己的声音

  我们很多老师总是抱怨,上课时间那么短,想让孩子都都也来不及啊,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一些能够利用的时间,是可以让孩子都来读一读的。有的时候我们说的再多很多孩子还是用自己的方法来读,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都回家录一段朗读的音频,拿到学校来,课前的三分钟、文活课、班会课、大课间回来休息等,我们都可以拿一段录音听一听,然后老师和同学都来指导评价,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录音读得会越来越好。所谓“当局者迷”,走出来去倾听自己的声音,才会发现问题究竟在哪。

(二)把情感揉进课文里,感受语言的美

    想把课文读好,光是反复练习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情感,不能真正的走进课文,我们就不能把死的文字读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孩子体会语言的美,感受课文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情感。年纪较小的孩子,对图像的感知要远远的大于对文字的感知,因此,设计好每堂课的情景,不失时机的把孩子带入到情境中来,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去感知,去体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的感知和情感,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抓住朗读的技巧,进行有效的训练

    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所谓的朗读技巧,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譬如,碰到一些长句,孩子们由于一口气读不完,却又不知该在哪儿停顿,就经常会造成唱读或读破句的现象,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的一些特殊的标注符号,在停顿处、重音处加以标注,作为朗读提示,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四)每个孩子都是朗读的主人

    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主人,他们都应该有表达的权利,而不应该是被动的等着老师给他们机会,而这种机会,对于一些孩子来讲,又是少之又少。纳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小组学习来实现,在一个学习小组里孩子不多,最多的也就只有六个人,当遇到比较重点的朗读段落时,可以利用小组间的互读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读一读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得到其他组员的评价指导,读得好与不好,同学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这样的收获,远远大于老师千篇一律的指导,可以说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上都有机会读,也都有收获。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老师要每个组都听一听,规范孩子们的小组学习,并且进行评价,做得好的小组还可以适时的给予奖励,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朗读的展示,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小组内的指导评价也会越来越具有实效性。

(五)有选择性的重点指导

    一篇课文当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适合拿出来进行朗读的,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景色的描写,我们就可以抓住第二自然段,进行细致的朗读,在读中感受桂林的水是如何的美,在这一自然段上教师如果指导朗读到位,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的用这种方法自己来读一读描写山的那一自然段。在古诗教学中,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节奏,利用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作为范例,让孩子在其中掌握要领,那么再遇到同一类诗歌的时候,学生就会更轻松的驾驭了。

    以上就是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和方法,总而言之,朗读并不是单纯的把文读出来,它能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发展,能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美,体验美,得到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熏陶,会朗读的孩子一定是热爱阅读的孩子,喜爱阅读,才能更好的传承我们祖国的语言和文字。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蒋仲仁《略论朗读与背诵》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下载附件:谈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吴昊